驱动员工,靠的不是讲大道理
这些年来,经常会有管理者朋友和我探讨这样一个话题:
如何驱动员工,让他们更积极、更主动、更负责?
有些管理者很不理解,自己掏心掏肺讲了很多的大道理,告诉员工为什么要做,应该怎么做,但是他们却听不进去,最后只能靠鞭子抽。
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,那么你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一下你的驱动员工的方法。
因为驱动员工,靠的不是讲大道理。
01
驱动员工的几个误区
做管理二十多年,我观察到很多管理者在驱动员工时,往往会有以下3个误区:
1、讲道理
工作中,当员工对目标不兴奋,缺乏动力的时候,有些管理者总喜欢长篇大论地给员工讲道理,谈加班,谈情怀,一味地强调奉献、奉献、奉献。
但是,员工对此完全不买账,一点作用都没有,哪怕工作没做完,下班该走还走。事实上,在职场中,最没用的行为,就是讲道理。
为什么?
因为人与人之间,本来就是不同的。不同的人所在的圈层、所求的利益、所处的处境不同,看待同一件事会有不同。你所认知的道理,别人未必认同。
比如,你是管理者,你认为员工应该更加勤奋、努力,创造价值,但从员工角度来说,我创造了多少价值,你就要给我相应的加薪、升职。
所以,如果你一味地讲道理,把“应该”加诸在员工身上,而忽略了“真实”,就很难真正地说服员工。
只谈理想和目标,忽视员工实实在在的需求,你还想让员工听你的大道理,那是在扯淡。
2、发脾气
有的管理者总爱发脾气,当员工表现不好的时候,就会严厉地批评他们。
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管理者的权威;另一方面,是他们觉得发脾气之后,很有效果。
可是,事实真的如此吗?
作为管理者,也许你发过一次脾气,员工内心惧怕你,就按照你的要求做事了,但他的内心却未必认可你。
而且,你一旦发现发脾气起了作用,你就会更加频繁地发脾气,后面可能就难以控制了,这也是很多管理者频频发脾气的原因。
但这么做的后果,要么是下面的人麻木了,要么就会恐惧你,不愿意跟你有过多接触,所以不是一件好事。
3、谈感情
还有些管理者会用感情去笼络员工,有事没事就和员工吃吃喝喝,偶尔还会向员工诉苦,讲述自己如何不容易,用情感驱动员工。
一开始,可能会有一些效果,但是,时间长了,员工发现自己没有真正受益,这时候激励的作用就会减弱。
职场中的感情往往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。一旦利益关系变化,感情也会随之消失。
法国思想家卢梭在《爱弥儿》一书中说,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:讲道理、发脾气、刻意感动。
这句话放在管理工作中,也同样适用。管理者要驱动员工,靠“讲道理、发脾气、谈感情”是没有用的。
我之前也讲过,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另外一个人,他改变的原因只有一个,就是他自己想要改变。
因此,你要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。
02
如何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
内在动机,是真正驱动一个人的力量源泉。那么,如何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呢?
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在《内在动机》一书里,提到激发内在动机有3种心理需求:自主性、胜任力和联结感。
对于管理者而言,要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,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:
1、自主性
所谓自主性,就是拥有选择权,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。
同一件事情,你要求员工去做,员工“不得不做”,和员工按照自己的意愿“选择去做”,完全是不一样的效果。
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为别人工作,他只会为自己工作。
因此,你一定要去了解员工的动机,去挖掘他的需求,扣动心灵扳机,将他的需求和团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,描绘共同的梦想。
如果他的动机是为了赚钱,就可以将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结合起来,进行物质激励。如果他想要成长,你就放低姿态,真诚地帮助他成长,为他的工作赋予意义感。
最低级的欲望是利益,最高级的欲望是梦想。一旦点燃了他的梦想,就会激发他的内驱力。
自主性,解决的是员工愿不愿干的问题。
2、胜任力
面对挑战时,如果员工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,这时往往会有强烈的欲望想去挑战。
但是,如果他觉得自己能力达不到,无法胜任,就不会去做。
在职场上,一个人焦虑和痛苦的本质,就是能力不足。因此,你要培养员工的能力,做好传、帮、带。
传,就是传承公司的文化,传递你的工作理念,教给员工做人的标准。
帮,就是帮助员工提升专业技能,教给员工做事的标准,帮助员工成长。
带,就是你要带头示范,有效地辅导员工。辅导员工,切记“我做你看、我说你听、你做我看、你说我听”这16字方针。
员工越能胜任工作,越愿意去挑战高目标,获得更大的成就感。
胜任力,解决的是员工能不能干的问题。
3、联结感
什么是“联结感”?指在自主与胜任的同时,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。
通俗一点说,就是做这个事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因为,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存在感、建立身份认同、定义自己的,所以在人际上要有联结,独立互赖,彼此给予鼓励和支持。
这就要求管理者创造一个开放的、积极向上、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。
一个团队里,所有人为了一个目标,各司其职,互相合作,不断打胜仗拿到结果,员工对团队就会有很强的归属感。
可是,如果一个团队里只有内卷,互相拆台,动辄就被“穿小鞋”“背黑锅”,员工待着不舒服,又怎么会有自驱力呢?
联结感,解决的是员工可不可以干的问题。
最后,总结一下:驱动员工,靠的不是讲大道理,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。作为管理者,满足员工自主性、胜任力和联结感的心理需求,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,就是2024打胜仗的开始。
这些年来,经常会有管理者朋友和我探讨这样一个话题:
如何驱动员工,让他们更积极、更主动、更负责?
有些管理者很不理解,自己掏心掏肺讲了很多的大道理,告诉员工为什么要做,应该怎么做,但是他们却听不进去,最后只能靠鞭子抽。
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,那么你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一下你的驱动员工的方法。
因为驱动员工,靠的不是讲大道理。
01
驱动员工的几个误区
做管理二十多年,我观察到很多管理者在驱动员工时,往往会有以下3个误区:
1、讲道理
工作中,当员工对目标不兴奋,缺乏动力的时候,有些管理者总喜欢长篇大论地给员工讲道理,谈加班,谈情怀,一味地强调奉献、奉献、奉献。
但是,员工对此完全不买账,一点作用都没有,哪怕工作没做完,下班该走还走。事实上,在职场中,最没用的行为,就是讲道理。
为什么?
因为人与人之间,本来就是不同的。不同的人所在的圈层、所求的利益、所处的处境不同,看待同一件事会有不同。你所认知的道理,别人未必认同。
比如,你是管理者,你认为员工应该更加勤奋、努力,创造价值,但从员工角度来说,我创造了多少价值,你就要给我相应的加薪、升职。
所以,如果你一味地讲道理,把“应该”加诸在员工身上,而忽略了“真实”,就很难真正地说服员工。
只谈理想和目标,忽视员工实实在在的需求,你还想让员工听你的大道理,那是在扯淡。
2、发脾气
有的管理者总爱发脾气,当员工表现不好的时候,就会严厉地批评他们。
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管理者的权威;另一方面,是他们觉得发脾气之后,很有效果。
可是,事实真的如此吗?
作为管理者,也许你发过一次脾气,员工内心惧怕你,就按照你的要求做事了,但他的内心却未必认可你。
而且,你一旦发现发脾气起了作用,你就会更加频繁地发脾气,后面可能就难以控制了,这也是很多管理者频频发脾气的原因。
但这么做的后果,要么是下面的人麻木了,要么就会恐惧你,不愿意跟你有过多接触,所以不是一件好事。
3、谈感情
还有些管理者会用感情去笼络员工,有事没事就和员工吃吃喝喝,偶尔还会向员工诉苦,讲述自己如何不容易,用情感驱动员工。
一开始,可能会有一些效果,但是,时间长了,员工发现自己没有真正受益,这时候激励的作用就会减弱。
职场中的感情往往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。一旦利益关系变化,感情也会随之消失。
法国思想家卢梭在《爱弥儿》一书中说,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:讲道理、发脾气、刻意感动。
这句话放在管理工作中,也同样适用。管理者要驱动员工,靠“讲道理、发脾气、谈感情”是没有用的。
我之前也讲过,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另外一个人,他改变的原因只有一个,就是他自己想要改变。
因此,你要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。
02
如何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
内在动机,是真正驱动一个人的力量源泉。那么,如何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呢?
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在《内在动机》一书里,提到激发内在动机有3种心理需求:自主性、胜任力和联结感。
对于管理者而言,要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,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:
1、自主性
所谓自主性,就是拥有选择权,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。
同一件事情,你要求员工去做,员工“不得不做”,和员工按照自己的意愿“选择去做”,完全是不一样的效果。
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为别人工作,他只会为自己工作。
因此,你一定要去了解员工的动机,去挖掘他的需求,扣动心灵扳机,将他的需求和团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,描绘共同的梦想。
如果他的动机是为了赚钱,就可以将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结合起来,进行物质激励。如果他想要成长,你就放低姿态,真诚地帮助他成长,为他的工作赋予意义感。
最低级的欲望是利益,最高级的欲望是梦想。一旦点燃了他的梦想,就会激发他的内驱力。
自主性,解决的是员工愿不愿干的问题。
2、胜任力
面对挑战时,如果员工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,这时往往会有强烈的欲望想去挑战。
但是,如果他觉得自己能力达不到,无法胜任,就不会去做。
在职场上,一个人焦虑和痛苦的本质,就是能力不足。因此,你要培养员工的能力,做好传、帮、带。
传,就是传承公司的文化,传递你的工作理念,教给员工做人的标准。
帮,就是帮助员工提升专业技能,教给员工做事的标准,帮助员工成长。
带,就是你要带头示范,有效地辅导员工。辅导员工,切记“我做你看、我说你听、你做我看、你说我听”这16字方针。
员工越能胜任工作,越愿意去挑战高目标,获得更大的成就感。
胜任力,解决的是员工能不能干的问题。
3、联结感
什么是“联结感”?指在自主与胜任的同时,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。
通俗一点说,就是做这个事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因为,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存在感、建立身份认同、定义自己的,所以在人际上要有联结,独立互赖,彼此给予鼓励和支持。
这就要求管理者创造一个开放的、积极向上、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。
一个团队里,所有人为了一个目标,各司其职,互相合作,不断打胜仗拿到结果,员工对团队就会有很强的归属感。
可是,如果一个团队里只有内卷,互相拆台,动辄就被“穿小鞋”“背黑锅”,员工待着不舒服,又怎么会有自驱力呢?
联结感,解决的是员工可不可以干的问题。
最后,总结一下:驱动员工,靠的不是讲大道理,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。作为管理者,满足员工自主性、胜任力和联结感的心理需求,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,就是2024打胜仗的开始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