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NNER咖啡事件背后,我看到了正在瓦解的种种优越感
最近Manner咖啡都在风口浪尖,就是因为同一天内,这个品牌连续爆发了两起冲突。
都是因为顾客点了单,但是拿不到,不断的催店员,结果店员被催的不耐烦了,一个直接把咖啡粉泼到了顾客身上。
另一个直接上手揍了顾客,然后整个舆论一片哗然。
直到今天都在讨论到底是店员错了,还是顾客错了?亦或是背后的资本在吃人。
看完网上所有的这些评论,我倒是看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:这个时代正在全方位地瓦解各种优越感!
这个优越感,包括咖啡本身,包括喝咖啡的人。
—1—
咖啡,莫名其妙的高贵
我先来给大家讲讲咖啡这个品类,曾经带给过咱们国人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。
大家都知道,中国人历来是不喝咖啡,只喝茶的,所以咖啡对我们来说是妥妥的外来物种。
我们现代中国人开始喝咖啡,大约可以追溯到1989年雀巢咖啡进入到中国。
那个时候它价格老贵了,20块钱一杯,相当于在上海大学教授月工资的十分之一。
你要知道这种价格最后带来的社会效应,就变成了社会的上流人群,拿它用来尝鲜。
所以当时会有一个风潮,但凡买得起雀巢咖啡的人,都会热衷于把这个瓶子带到办公室里,喝完咖啡以后继续当水杯用,以炫耀自己买得起雀巢咖啡。
你感受一下这种优越感。
—2—
小众奢侈品,成就咖啡优越感
到了1999年,星巴克进入中国,代表着那种在咖啡馆里,现磨的咖啡正式走入了大家的视野。
但是价格依然很贵,当时一杯咖啡20元人民币。
你要知道那时候,北京居民的人均工资也刚刚过千元,星巴克咖啡绝对属于
上流人民的小众奢侈消费。
所以你看,普通国人买不起的洋货咖啡,妥妥就成就了咖啡的优越感。
这弄得那个时候年轻人如果能去星巴克做个服务员,打个工实个习,都变成了在大学里非常有面子的事情。
但是咖啡凭什么会这样?
但凡了解一点咖啡历史的朋友就知道,在公元850年,咖啡最早就是用来
喂牲口的。
因为那个时候农民发现,只要把咖啡豆掺在牲口的饲料里面,牲口吃完以后,精神异常亢奋,吃的少干活多,还不知疲倦,
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,它才慢慢慢慢变成人类的饮品。
它就是一种特别普通的饮品,凭什么在中国被塑造出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?
—3—
咖啡命运的转折
这个诡异的商业现象直到2016年左右,才真正被扭转过来。
在那个前后,发生了几件事情。
第一,2017年的时候星巴克中国的销量,首次超越了美国,变成星巴克的第一大市场。
第二,2015年到2018年中间,大量中国的年轻创业者和资本,进入到这个赛道。
像瑞幸,以及这件事情的主人公Manner,都是那个时候诞生的。
因为他们的诞生,所以把高高在上的咖啡价格,从30多块钱一杯直接干到了今天我们能喝得起的10几块钱。
你要知道,这时候我们中国的人均GDP,可是1989年咖啡刚刚进入到
中国时候的10倍左右。
但是咖啡的价格,是当年的一半以下,你不觉得这才是咖啡这个品类真正应该回归的地位吗?
—4—
让咖啡回归本质
所以到了今天,这些国产咖啡品牌也把店从一线城市,开到了三四五六线城市,咖啡这个品类的优越感也早就没有了。
去咖啡品牌打工,也就跟其他所有服务行业一样,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体力活,也没有太多优越感了。
那最后剩下,那一点点优越感在哪里呢?可能就残留在消费者的身上。
今天大部分喝咖啡的还都是职场白领,给自己提神干活用的。
但是你看看他们,穿梭在各大机场和高铁站,用他们的行话来说book着各种meeting,安排着各种schedule。
节奏一旦快了,你发现对这些服务行业的忍耐度就变低了。
就像这次,店员出餐稍微慢了一点点,可能他就拿自己在工作岗位里面的那个要求,去要求一个月薪只有五千到六千的服务员。
这不就闹出了矛盾吗?
但是你静下心来想一想,五六千块钱的服务员,如果今天把他放到白领的职场里面,可能他也只能做一个最基层的员工,甚至他只能是个实习生。
那我们会拿这样子挑剔的眼光,去对待一个实习生吗?我想应该不会吧。
但你放心,经济的发展最终会瓦解一切的优越感!
就像咖啡,最终也只是回归到了一杯普通的饮料而已。
就像咖啡的消费者,未来也不太可能用10块钱,去买一把上帝做做,去当一回老板做做。
这次舆论的爆发,不就在给整个社会提一个醒:
大家都是打工人,大部分今天还掏着自己的钱,买着咖啡提着自己的神,为老板去干活。
谁都没有比谁高级,何必互相为难呢?
最近Manner咖啡都在风口浪尖,就是因为同一天内,这个品牌连续爆发了两起冲突。
都是因为顾客点了单,但是拿不到,不断的催店员,结果店员被催的不耐烦了,一个直接把咖啡粉泼到了顾客身上。
另一个直接上手揍了顾客,然后整个舆论一片哗然。
直到今天都在讨论到底是店员错了,还是顾客错了?亦或是背后的资本在吃人。
看完网上所有的这些评论,我倒是看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:这个时代正在全方位地瓦解各种优越感!
这个优越感,包括咖啡本身,包括喝咖啡的人。
—1—
咖啡,莫名其妙的高贵
我先来给大家讲讲咖啡这个品类,曾经带给过咱们国人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。
大家都知道,中国人历来是不喝咖啡,只喝茶的,所以咖啡对我们来说是妥妥的外来物种。
我们现代中国人开始喝咖啡,大约可以追溯到1989年雀巢咖啡进入到中国。
那个时候它价格老贵了,20块钱一杯,相当于在上海大学教授月工资的十分之一。
你要知道这种价格最后带来的社会效应,就变成了社会的上流人群,拿它用来尝鲜。
所以当时会有一个风潮,但凡买得起雀巢咖啡的人,都会热衷于把这个瓶子带到办公室里,喝完咖啡以后继续当水杯用,以炫耀自己买得起雀巢咖啡。
你感受一下这种优越感。
—2—
小众奢侈品,成就咖啡优越感
到了1999年,星巴克进入中国,代表着那种在咖啡馆里,现磨的咖啡正式走入了大家的视野。
但是价格依然很贵,当时一杯咖啡20元人民币。
你要知道那时候,北京居民的人均工资也刚刚过千元,星巴克咖啡绝对属于
上流人民的小众奢侈消费。
所以你看,普通国人买不起的洋货咖啡,妥妥就成就了咖啡的优越感。
这弄得那个时候年轻人如果能去星巴克做个服务员,打个工实个习,都变成了在大学里非常有面子的事情。
但是咖啡凭什么会这样?
但凡了解一点咖啡历史的朋友就知道,在公元850年,咖啡最早就是用来
喂牲口的。
因为那个时候农民发现,只要把咖啡豆掺在牲口的饲料里面,牲口吃完以后,精神异常亢奋,吃的少干活多,还不知疲倦,
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,它才慢慢慢慢变成人类的饮品。
它就是一种特别普通的饮品,凭什么在中国被塑造出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?
—3—
咖啡命运的转折
这个诡异的商业现象直到2016年左右,才真正被扭转过来。
在那个前后,发生了几件事情。
第一,2017年的时候星巴克中国的销量,首次超越了美国,变成星巴克的第一大市场。
第二,2015年到2018年中间,大量中国的年轻创业者和资本,进入到这个赛道。
像瑞幸,以及这件事情的主人公Manner,都是那个时候诞生的。
因为他们的诞生,所以把高高在上的咖啡价格,从30多块钱一杯直接干到了今天我们能喝得起的10几块钱。
你要知道,这时候我们中国的人均GDP,可是1989年咖啡刚刚进入到
中国时候的10倍左右。
但是咖啡的价格,是当年的一半以下,你不觉得这才是咖啡这个品类真正应该回归的地位吗?
—4—
让咖啡回归本质
所以到了今天,这些国产咖啡品牌也把店从一线城市,开到了三四五六线城市,咖啡这个品类的优越感也早就没有了。
去咖啡品牌打工,也就跟其他所有服务行业一样,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体力活,也没有太多优越感了。
那最后剩下,那一点点优越感在哪里呢?可能就残留在消费者的身上。
今天大部分喝咖啡的还都是职场白领,给自己提神干活用的。
但是你看看他们,穿梭在各大机场和高铁站,用他们的行话来说book着各种meeting,安排着各种schedule。
节奏一旦快了,你发现对这些服务行业的忍耐度就变低了。
就像这次,店员出餐稍微慢了一点点,可能他就拿自己在工作岗位里面的那个要求,去要求一个月薪只有五千到六千的服务员。
这不就闹出了矛盾吗?
但是你静下心来想一想,五六千块钱的服务员,如果今天把他放到白领的职场里面,可能他也只能做一个最基层的员工,甚至他只能是个实习生。
那我们会拿这样子挑剔的眼光,去对待一个实习生吗?我想应该不会吧。
但你放心,经济的发展最终会瓦解一切的优越感!
就像咖啡,最终也只是回归到了一杯普通的饮料而已。
就像咖啡的消费者,未来也不太可能用10块钱,去买一把上帝做做,去当一回老板做做。
这次舆论的爆发,不就在给整个社会提一个醒:
大家都是打工人,大部分今天还掏着自己的钱,买着咖啡提着自己的神,为老板去干活。
谁都没有比谁高级,何必互相为难呢?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下一篇:很抱歉没有了